□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 王海明
“吃飯咽不下去”“喉嚨總像卡著東西”,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過吞咽不適的經(jīng)歷。多數(shù)時候,這可能與飲食過度、食管炎等輕微問題相關,但如果這種不適頻繁出現(xiàn)、逐漸加重,就需要警惕食管發(fā)出的“紅燈信號”——食管癌可能已悄然降臨。
食管癌引發(fā)的吞咽不適和普通咽喉問題有著明顯區(qū)別,核心特點是進行性吞咽困難。剛開始可能只是吃饅頭、米飯等干硬食物時感覺不暢,需要搭配水才能咽下去;隨著時間推移,半流質食物如粥、面條也會變得難以下咽;到了后期,甚至喝口水、咽唾液都成了難題。這種“從干硬到流質”的吞咽難度遞進,正是食管內腫瘤不斷長大、堵塞管腔的直接反應。
除了吞咽困難,還有幾個癥狀也值得留意:吞咽時可能會感到胸骨后有隱痛、灼痛或針刺感,尤其是吃粗糙、過燙的食物時,疼痛會更明顯;部分人會總覺得食管里有異物,像有東西粘在管壁上,咽不下去也吐不出來,喝水、咳嗽都無法緩解;少數(shù)患者還會出現(xiàn)進食后嘔吐的情況,吐出的多是沒消化的食物殘渣,嚴重時可能夾雜著黏液或血絲。
當出現(xiàn)上述癥狀時,及時就醫(yī)檢查是明確診斷的關鍵。臨床上常用的檢查手段中,胃鏡檢查是診斷食管癌的“金標準”。通過纖細的內鏡,醫(yī)生可以直接觀察食管黏膜的形態(tài),發(fā)現(xiàn)可疑病變后,還能取少量組織進行病理活檢,明確病變的性質和分期。此外,食管鋇餐造影、胸部CT、超聲胃鏡等檢查也能輔助判斷腫瘤的大小、位置、侵犯范圍及是否發(fā)生轉移,為后續(xù)治療提供準確依據(jù)。需要注意的是,即使癥狀輕微或偶爾出現(xiàn),也不應忽視檢查,早期食管癌的確診率越高,治療效果越好。
通過日常習慣的調整,能有效降低患病風險。首先,要調整飲食習慣:避免長期吃太燙的食物,超過65℃的熱飲、熱湯會損傷食管黏膜,反復刺激可能誘發(fā)病變;少吃粗糙、辛辣刺激的食物,減少對食管的摩擦和刺激;腌制、熏烤、霉變的食物中可能含有致癌物,要盡量少吃或不吃,多吃新鮮的蔬菜、水果,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。其次,要戒煙戒酒:吸煙產生的有害物質會隨唾液進入食管,長期刺激黏膜;酒精則會直接損傷食管黏膜,還可能促進致癌物吸收。兩者結合會大幅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。最后,要重視高危人群篩查:有食管癌家族史,患有慢性食管炎、食管息肉等疾病的人,屬于食管癌高危人群,建議定期做胃鏡檢查,一般每年1次,做到早發(fā)現(xiàn)、早干預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(wǎng)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(wǎng)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www.blogvestidosde15.com/showinfo-108-370463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