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(wǎng)絡的存在或許正在消解校園與社會之間的壁壘,我既作為一名高校思政課教師,又作為一名黨的創(chuàng)新理論宣講員,在面對不同年齡、不同經(jīng)歷的青年時,感受頗深。
原以為校園內(nèi)外面對同樣的理論,會有不同的認知,可事實并非如此。比如談及“無私奉獻”,會有人認為“人生為什么要奉獻?”“奉獻為什么要無私?”“如果無私,動力是什么?”這些關于信仰力量的困惑,并非某一群體的專屬,而是同時出現(xiàn)在校內(nèi)外的青年群體中。
這意味著網(wǎng)絡給了我們一個大難題!我們將同時面對青年的今天與明天,也將同時面對青年的外在與內(nèi)心。思政課要在二者之間架起橋梁,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,讓信仰的種子在青年心中扎根,讓充滿朝氣的青年合奏出屬于新時代的青春華章。
以學習的姿態(tài)推動學習,讓課堂“行走”起來
網(wǎng)絡,給了我們難題,同時也給了我們“真性情”!真實地展示出青年的內(nèi)心世界,這也為思政課積累更多珍貴的資料,“聯(lián)動教學資源,實現(xiàn)立德樹人”。實踐證明,教學資源越豐富、越貼近青年真實困惑,課程就越有說服力、越能打動人心。
還記得有一年在課堂上與學生探討“艱苦奮斗”,課下卻看到我微博中有一條留言“現(xiàn)在還有真正的艱苦奮斗嗎?”我明白這句話的“弦外之音”。但轉念一想,“如果吃飽穿暖后的奮斗不算是艱苦,難道要讓時光倒流嗎?”這位不知名學生提出的疑問,不僅讓在網(wǎng)絡中成長起來的我陷入沉思,更讓我意識到,作為思政課教師,在網(wǎng)絡與現(xiàn)實間搭建橋梁時,要敢于直面問題,更要與學生共情交互。
接著我問他們:“如果時光可以倒流,是否愿意回到高三那一年?”學生們紛紛表示不愿意,因為太艱苦了。我問他們:“缺吃少穿嗎?”學生說“沒有!”“那為什么是‘艱苦’?”就在這一問一答中,我們共同刷新了對“艱苦”的理解。真正的奮斗本身就蘊涵著克服挑戰(zhàn)的艱辛,這種“艱辛”也從不因為物質(zhì)豐裕而消失。
關于這個問題,與其說是我分析給學生聽,我更愿意說是學生督促我學。這讓我意識到,“網(wǎng)絡”帶給思政課教師挑戰(zhàn)的同時,也帶給我們寶貴的學習契機,發(fā)揮教師的主動性,把每一個困惑、質(zhì)疑當做一次學習的起點,向原著學、向社會學、向人生學,甚至可以向學生學習,以學習的姿態(tài)推動學習。
可是當教師向學生學習的時候,教師的積極性表現(xiàn)在哪里?答案就藏在我們與學生的每一次思考碰撞里。
以思考碰撞馭動思考,讓道理“行走”起來
網(wǎng)絡時代,任何觀點、任何思考都可以找到“同盟軍”。“聯(lián)動教學資源”不僅僅是教師的課堂設計,更是學生的生活常態(tài),如何用“聯(lián)動”突破“信息繭房”的束縛?網(wǎng)絡的存在,平等地給予思政課堂“思考”的賽道,讓我們重塑思維方式,那么就用思維方式突破思維局限。
網(wǎng)絡的存在,需要教師能夠迅速抓住問題的核心,如何抓?跳出“困惑”看“困惑”。
我們與河南省濮陽市第一高級中學李艷麗老師創(chuàng)新“原生態(tài)對話會”,要在網(wǎng)絡浸潤的時代,與同學們線下交流,期待突破壁壘的一瞬間。小紙條、當面提問、不預設問題等元素,讓同學們與團隊師生暢所欲言。其中有一位高中生的問題我印象特別深刻:“如果努力考上大學,畢業(yè)了依然找不到工作,那現(xiàn)在為什么還要努力?”這樣熟悉的問題,學生們不知道答案嗎?提到“答案”兩個字,我突然意識到,我被學生的思考帶走了,他要找的僅僅是“答案”嗎?
就像我今年給學生講革命文化的時候,學生們特別好奇,當年沒有槍沒有炮,為什么我們還有這么大的底氣反帝反封建?作為大學生,他們一定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。
那么學生在提問的時候,他們到底在“問”什么?事實上,他們在問一種思考的方法。那么從問題的邏輯把握思考的方向,能夠馭動思考,讓思考成為思政課引領的契機。
對于高中生的問題,我們告訴他:努力與就業(yè)有關系,但并不是唯一的關系。努力還可以讓我們擁有抓住機會、創(chuàng)造機會的能力;也可以讓我們擁有面對挫折與失敗有耐性有韌性的底氣——我們努力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。
對于大學生的問題,我們聯(lián)系鄭州大學聶娜、河南大學趙曉芳等省級名師工作室負責人,進一步充實“行走的思政課——走進你的故事”,跟學生聊天時,我們不直接告訴她們答案,而是分享我們在哪些時刻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,有可能是一個鞋墊、一顆樹、甚至是一個麥粒,一個瓦片等等。
我們希望她們懂得,聯(lián)系無處不在。后來這幾位大學生告訴我們,她們要用自己的方法去尋找答案,她們要從國際友人的視角來看中國力量。于是,向中國捐獻二戰(zhàn)相冊的埃文凱爾和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人物白求恩斯諾等人相遇了,他們“相遇”在新時代青年20歲的青春中,他們相遇在學生的思考中、講述中,這讓我們感受到歷史文化正在凝聚強大的前行力量,青春華章,與你同行!
思考的碰撞給思政課引領的契機,當教師的積極性足以馭動思考,那么道理已經(jīng)“行走”起來了。
可是學生的思考與時俱進,網(wǎng)絡的環(huán)境風云變幻,教師如何保持“馭動”狀態(tài)?這考驗著思政課教師的創(chuàng)造性。
以方法的行走帶動行走,讓篤行“行走”起來
網(wǎng)絡給予思政課一個發(fā)現(xiàn)“內(nèi)心”的環(huán)境,那么網(wǎng)絡交流也給予思政課實事求是、與時俱進的前行能量。所有的“篤行”與“同行”都是“有備才來”的。
團隊建設微信公眾號“行走的思政課”,聯(lián)合多高校師生探索網(wǎng)絡思政教育;建設微博話題“行走的思政課”與青年群體交流,目前閱讀量突破6000萬;聯(lián)合各校文理工醫(yī)教師創(chuàng)新智慧課程等,不斷熟悉青年一代思考方式,也不斷創(chuàng)新完善團隊自身的思考路徑。在“時尚元素”中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“抓住本源”反而成為解決很多問題的關鍵所在。
就像在2024年,我?guī)е?0多個大中小學學生在河南蘭考調(diào)研,最后來到焦桐樹下為孩子們講習近平總書記寫的《念奴嬌·追思焦裕祿》。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(jīng)很好奇了:“為什么年過古稀的老人家,提到焦書記依然會熱淚盈眶?”我用當?shù)乩相l(xiāng)的一段話回答:“在焦裕祿書記去世之后,很長一段時間,當?shù)乩相l(xiāng)不能看到泡桐,一看到就想流淚,為什么?他們說人家把心、肝都埋在了沙丘里,但是他帶著大家種下的泡桐,卻沒能看到長大;他帶著大家種下的小麥,卻沒能喝上一口面湯,任誰想,都遺憾!這就是‘生也沙丘、死也沙丘,父老生死系!’”學生又問:“那為什么去這么困難的地方,焦書記說感謝黨組織?”我說:“一個真正的共產(chǎn)黨人,是‘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’,所以到困難的地方解決困難,是共產(chǎn)黨人內(nèi)心對信仰的追求所在!”
學生又說:“所以有信仰的人都要面對困難,對嗎?”我反問他們:“誰的人生沒有困難?所以困難不是信仰帶來的,但是信仰卻可以為解決困難帶來強大動力,讓我們見到困難就振奮、就積極、會樂觀!這多么厲害!所以當年焦書記感謝黨組織發(fā)自肺腑,這就是‘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,遂了平生意。’”
講完最后一句“綠我涓滴,會它千頃澄碧”,我有感而發(fā),說:“如果新時代的奮斗故事,也在綠我們涓滴,也不知道未來你們能不能也會它千頃澄碧?”我以平靜的口氣說出這句話,因為我做好了他們不好意思回答的準備,可是我沒想到的是,話音剛落,六十多個孩子,異口同聲一個字“能”!一剎那,我熱淚盈眶!這是新時代青年,跟隨總書記的腳步,對未來做出的承諾!
新時代的思政課,有血有肉有情,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。在教育強國的建設道路上,學生們正在努力從仰望一束光到成為一束光,教師也正在努力從成為一束光到成為一束強光,如果說青春永恒,那么我們正在共同奏響青春華章,向未來征程、向偉大復興!(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周榮方)
免責聲明: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(wǎng)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(wǎng)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(nèi)容。凡是本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www.blogvestidosde15.com/showinfo-263-366228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