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大河之名,赴安瀾之約。9月18日晚,“何以中國·黃河安瀾”網(wǎng)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在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舉行,活動以大河之名立序,憑“中華源”“民族魂”“萬象新”三個篇章為引,帶觀眾共同探尋黃河的中華根脈、治河春秋、時代畫卷,回答“何以中國”的深沉之問。
啟動儀式現(xiàn)場
九曲黃河,日月奔流。“何以中國?”上下五千年,東西一萬里,其答案,藏在黃河九曲連環(huán)的河道里,寫在黃河千年奔流的傳奇中。當黃河之水從李白筆下“奔流到海”穿越千年,與“何以中國·黃河安瀾”的時代命題相遇,這條承載著華夏文明基因的母親河,正以全新的姿態(tài)訴說著文明的延續(xù)、精神的傳承,映照著時代的變革、民族的崛起——黃河的每一次奔涌,都是對“何以中國”最生動的詮釋。
源起于“水脈”,感知“何以中國”。上善若水,水生萬物。5464公里的黃河之水,從巴顏喀拉山北麓到渤海之濱,穿昆侖、越呂梁、切峽谷、貫中原,載著河水和文脈,如華夏血脈般奔涌不息。就黃河鄭州段而言,其位于黃淮海平原脊軸的“龍頭”,這里是“華北軸、百川口、懸河頭、萬古流”的重要區(qū)域。其中“萬古流”,說的便是黃河在鄭州地區(qū)奔流了100多萬年。每一朵浪花都藏著文明密碼,每一聲濤鳴都回應著“盼安瀾”的千年心聲。
節(jié)目《三足問鼎》。
根植于“文脈”,承載“何以中國”。水脈連著文脈,臨河洛而知華夏,黃河亦是一條文化河。鏗鏘鼓點敲擊出黃河奔騰,軒昂身姿彰顯大河風骨,當開場表演《大河之子》定格,當舞蹈《三足問鼎》帶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凝視,現(xiàn)場仿佛能聽見、看見河水裹挾著磅礴氣勢的深沉力量:她像一位母親,以滾滾泥沙哺育沃野,更以蜿蜒河道勾勒文明。5000多年文明史上,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中心,孕育了河湟文化、河洛文化、關中文化、齊魯文化等燦爛文化,產(chǎn)生了鄭州、西安、洛陽、開封等古都。八千年前,“早期中國文化圈”在賈湖;六千年前,仰韶文化點燃的中華文明第一縷曙光在三門峽;四千年前,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在洛陽,是為中華文明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起點。《黃河非遺傳承人》通過黃河玉門號子與河洛澄泥硯各具古今、中外的傳承故事,以一動一靜、一聲一形詮釋著,璀璨的非遺“活”起來,成為最好的黃河IP。今天我們向世界講述黃河故事,邀請來自俄羅斯、伊朗、巴基斯坦等國的國際友人、媒體記者齊聚中原,共赴黃河之約,聆聽歷史回響,感受時代脈動,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。
砥礪于“治脈”,鐫刻“何以中國”。“黃河寧,天下平。”水運連著國運,黃河是一條安瀾河。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,縱貫古今。從古代的都江堰、鄭國渠,到現(xiàn)代的三門峽水庫、小浪底工程,每一項水利工程,都是中華民族與自然抗爭的見證。黃河素有“銅頭鐵尾豆腐腰”之稱,河南段黃河大部分處于“豆腐腰”,具有不同于其他江河及黃河其他河段的突出特點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新中國成立前的2500多年間,黃河下游決溢1500多次,三分之二發(fā)生在河南。作為千年治黃的主戰(zhàn)場,河南也是新時代黃河保護治理的核心區(qū)。大河之治,讓中原大地鑄就出了焦裕祿精神、紅旗渠精神、大別山精神等不朽豐碑。今年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首批公布的20處黃河水利遺產(chǎn)中,河南省嘉應觀等12處遺產(chǎn)榮耀入選。這些跨越2000多年時空的水利工程,涵蓋古堤防、灌溉體系、水文站和人民治黃紀念地等多種類型,如同一部鐫刻在黃河岸邊的“治河圖騰”。
滋養(yǎng)于“美食”,尋味“何以中國”。黃河之水亙古奔涌、萬里歸流,以磅礴之勢滋養(yǎng)沿岸九省區(qū),孕育出千姿百態(tài)的美食文化。從青海的醇香青稞酒,到山東的酥脆煎餅,從甘肅的一碗牛肉面,到河南的一桌水席……每一道美食,都是黃河流域風土人情的味覺注腳,更是寫在華夏大地上的“舌尖史詩”。一河一文化,一城一風味,黃河不只是一條地理意義上的河流,更是一席流動的“中國盛宴”——裹挾著黃土的厚重,帶著麥浪的清香,將不同地域的煙火氣串聯(lián)成線,讓“中國味道”在奔流中代代相傳。
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就在蘭考東壩頭。 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楊其格 攝
興盛于“安瀾”,書寫“何以中國”??唇癯拮?,黃河奔流出時代發(fā)展的“答卷”。新中國成立后,黃河治理進入新紀元,黨和政府帶領人民筑堤壩、疏河道、植綠樹,讓“黃河安瀾”從夢想照進現(xiàn)實。曾經(jīng)“黃沙遮天日,飛鳥無棲樹”的荒涼,如今已是“綠水青山”“中原農(nóng)谷”里的豐收圖景。本次活動特別邀請沿黃九省區(qū)代表來到現(xiàn)場,共同傾情講述《我家門前幸福河》,從三江源到入??冢?ldquo;守著河,就是守著家”的協(xié)同保護理念已成共識——青海,“中華水塔”更加堅固豐沛;四川,在筑牢上游生態(tài)屏障上持續(xù)發(fā)力;甘肅,水源涵養(yǎng)功能穩(wěn)步增強;寧夏,得灌溉之利,賀蘭山下果園飄香;內(nèi)蒙古,防沙治沙為要;山西,汾河治理推進一泓清水入黃河;陜西,黃土高原主色調(diào)被綠色點染;河南,中原安瀾,幸福流長;山東,成了萬千生靈的理想家園。從“水患之河”到“幸福之河”,從“生態(tài)屏障”到“經(jīng)濟走廊”,黃河兩岸的每一處變化,都是新時代“何以中國”的生動注腳。
承大河永續(xù),激揚“何以中國”的文化自信。“何以中國·黃河安瀾”活動,既是對黃河文化的深度挖掘,更是對文明傳承的實踐擔當。“中華源”“民族魂”“萬象新”,當“幾”字形黃河幻化為“何以中國·黃河安瀾”八個大字,采風活動正式啟動。當專家學者在商代都城遺址探尋文明起源,當媒體記者在中原農(nóng)谷記錄豐收喜悅,當“尋根問祖”的腳步覆蓋鄭州、開封、洛陽、三門峽,踏遍黃河文化公園、商代都城遺址、龍門石窟,當“千秋治理”貫穿鄭州、新鄉(xiāng)、焦作、濟源,鏡頭聚焦水利樞紐、現(xiàn)代農(nóng)業(yè)和生態(tài)建設,我們不僅在講述黃河故事,更在傳遞一種信念,在傳承守護中,讓黃河文化成為堅定文化自信、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強大支撐,這是“何以中國”最生動的實踐。
大河湯湯,日月經(jīng)天。站在新時代的潮頭,回望黃河的千年奔流,我們愈發(fā)清晰:這條大河,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與魂;安瀾的碧波里,映照出中華文明的過去、現(xiàn)在與未來。守護黃河安瀾,就是守護中華之源;傳承黃河文明,就是傳承民族之魂。讓我們以文明傳承者的姿態(tài),以時代奮斗者的擔當,讓這條母親河在新時代煥發(fā)新活力,讓“何以中國”的答案,在大河奔涌中愈加清晰、愈發(fā)厚重。(大河網(wǎng)特約評論員 張恒)
免責聲明: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(wǎng)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(wǎng)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(zhuǎn)載自其它媒體,轉(zhuǎn)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(nèi)容。凡是本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(zhuǎn)載,如需轉(zhuǎn)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www.blogvestidosde15.com/showinfo-263-365721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
責任編輯 / 蘇曉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