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媒體記者 勇生存 蘇長春 劉振宇
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八十周年。八十年風雨滄桑,抗戰(zhàn)精神依然熠熠生輝。在泌陽縣,有一座記錄鄂豫邊革命斗爭歷史的紀念館——鄂豫邊省委革命紀念館。這里不僅是紅色基因的傳承地,更是抗戰(zhàn)精神的重要見證。今天,讓我們跟隨鏡頭,一同走進那段烽火歲月。
鄂豫邊省委革命紀念館位于泌陽縣銅山鄉(xiāng)焦竹園村,四周群山環(huán)抱,莊嚴肅穆。這里曾是三年游擊戰(zhàn)爭時期中共鄂豫邊省委和紅軍游擊隊的重要駐地,也是南方八省十五塊紅色游擊根據地之一。館內珍藏著一批珍貴文物,包括張星江使用過的望遠鏡、公文包,朱德頒發(fā)的紀念章等。這些實物無聲訴說著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。
“親眼看到這些歷史文物,仿佛帶我回到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游擊歲月。作為學生,我更加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先烈用鮮血換來的。我們要傳承這種不畏艱難、勇于奮斗的精神,學好知識,將來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。”學生禹孟沛說。
1935年8月,張星江、王國華、張旺午在唐河畢店商定合并豫南、鄂北黨組織,成立鄂豫邊省委,張星江任書記,王國華任宣傳部長,仝中玉任組織部長。隨后在泌陽王店會議決定在確、泌、桐、信四縣恢復黨組織,開展游擊戰(zhàn)爭,創(chuàng)建桐柏山革命根據地。1936年1月,省委建立鄂豫邊紅軍游擊隊,從7人3槍開始不斷發(fā)展壯大。1937年抗戰(zhàn)爆發(fā)后,游擊隊改編為“豫南人民抗日軍獨立團”,后成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,開赴前線,為中原抗戰(zhàn)奠定基礎。
“我們館不僅肩負著保護珍貴文物的職責,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,致力于通過歷史傳承激發(fā)公眾的愛國熱情。近年來,我們充分利用聲光電等現代展陳手段,結合互動式體驗,生動再現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,讓觀眾身臨其境,深刻理解歷史的厚重與意義。每年接待觀眾超十萬人次,這不僅反映了公眾對歷史文化的關注,也彰顯了我們教育陣地的廣泛影響力,為弘揚民族精神和社會凝聚力作出了貢獻。”焦竹園革命紀念館社教部主任阮慈寶說。
1938年1月,中共鄂豫邊省委遷駐有“小延安”之稱的竹溝。焦竹園革命舊址成為竹溝革命根據地的前身。省委機關遷駐竹溝后,焦竹園曾作為招兵處,在保障中原抗戰(zhàn)、人員輸送和物資供應方面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
如今,八十年過去了,烽火歲月雖已遠去,但抗戰(zhàn)精神依然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。鄂豫邊省委革命紀念館正如一座精神的燈塔,提醒我們不忘來時路,走好腳下路,共創(chuàng)未來路。
“傳承紅色基因,弘揚抗戰(zhàn)精神,是我們每一代人的責任與使命。”焦竹園革命紀念館社教部主任阮慈寶說,作為歷史守護者,他們深知這些寶貴遺產的深遠意義。通過展覽、教育項目和社會活動,激勵后人銘記歷史、汲取力量,讓紅色血脈代代相傳,共同守護和平的未來。(編輯 詹云清)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www.blogvestidosde15.com/showinfo-252-363725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