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”
秋分后,氣溫逐漸降低
季節(jié)變換,該如何養(yǎng)生?
秋分前后的“燥”有啥不一樣?
這些知識快記好↓↓
01
秋分前后的“燥”有明顯區(qū)別
秋分是“秋燥”的關鍵節(jié)點,秋分前后的“燥”有明顯區(qū)別。
秋分前——“溫燥”
因仍殘留夏季的余熱,空氣干燥且溫度偏高,這個時候稱為“溫燥”,容易引發(fā)口干舌燥、咽喉腫痛、皮膚瘙癢等癥狀。
秋分后——“涼燥”
冷空氣增多,氣溫下降,“燥”與“寒”結合形成“涼燥”,除了干咳、皮膚干裂等干燥癥狀,還可能伴隨怕冷、鼻塞、流清涕等類似風寒感冒的表現(xiàn),尤其北方地區(qū)因降水少、風力大,“涼燥”更為明顯。
02
秋分過后這類人群要注意
一寒一燥,是秋季的主要特點。秋分后,一天比一天冷,氣溫逐漸降低,陽氣收斂,陰氣增長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表示,天氣寒冷,血管收縮,容易造成血壓增高;天氣干燥,雨水減少,血液容易黏稠。此時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(fā)的季節(jié),對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來說,秋季,特別是天剛剛轉冷的時候,一定要格外注意。
俗話說“春捂秋凍”,此時要注意“秋凍”不宜過度。當氣溫低于18℃,應及時增加衣物。此外,天氣轉涼,更應注意腳踝、膝關節(jié)、腰部的保暖。
03
應對“秋燥”,試試這樣喝
秋分作為季節(jié)交替的“健康關鍵期”,既得緩解秋天干燥帶來的口干、皮膚干等問題,也得防范寒涼傷身。專家提示,可以選擇適當?shù)乃幧耪{理,既滋補身體,又能增強抵抗力。
適當攝入甘蔗、荸薺、梨、葡萄等,對防止“秋燥”有一定的好處。秋天要注意補充水分,秋梨加冰糖煮水喝,或加陳皮、蜂蜜,對防止“秋燥”比較有效。
此外,張伯禮院士還推薦一款藥膳——沙參麥冬瘦肉湯,對于脾胃虛弱的人比較適合。
制作要點:半斤瘦肉、30克沙參、30克麥冬,搭配大棗、生姜煮開。煮開后,小火再燉30分鐘,然后加入鹽調味,對生津潤肺有好處。
此外,還可以試試桑葉雪梨甘蔗水。這是從治燥咳的經典名方——“桑杏湯”中化裁而來,不僅具有清肺潤燥、生津止渴的功效,還能通便。
制作要點:桑葉15克,甘蔗一小段(去皮、切段),雪梨1個(切塊),加水煮15分鐘,待冷卻后溫飲。
04
應對“秋燥”,試試這樣練
激活肺經,改善肺功能。緩解“秋燥”,不妨試試這套養(yǎng)肺保健操,全身都能得到鍛煉。
俯身抱肩:雙手交叉放在肩膀上,低頭感受后背的拉伸感。吸一口氣,用力向后弓背,屏住這口氣,在極限位置停1~3秒,呼氣回正。
開門見山:雙手從兩側抬至胸前,翻掌向上,向兩側打開,感受前胸和手臂內側的拉伸感。在極限位置吸氣,保持1~3秒,呼氣回正。
彎弓射雕:將手臂向一側舉起,同時向外旁開一步,身體往后仰,另一側手臂沿著肺經行走的方向回到胸前,感受胸前和手臂的拉伸感。左右交替為1遍,做5遍。
秋分后,天氣轉涼
外出記得及時增減衣物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www.blogvestidosde15.com/showinfo-108-366264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
責任編輯 / 詹云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