銅鏡紋飾成為研究古代工藝、社會、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
博物館銅鏡為何通常以背面示人
河南洛陽博物館展陳的唐代金銀平脫花鳥紋銅鏡。洛陽博物館供圖
“照花前后鏡,花面交相映”。千百年來,鏡子滿足了人們映面飾容的日常需求。漫步博物館,不少游客會有疑問:一面面銅鏡為何“背對”觀眾,是過于“高冷”,還是“羞于展示”?
銅鏡的故事,要從新石器時代的一洼靜水說起。先民俯身在水邊整理鬢發(fā),波光瀲滟中映出模糊的面容。齊家文化出土最早的銅鏡,紋飾較為簡單,其功能主要是用于祭祀。商周時期,銅鏡制作工藝有所進步,其用途也得到拓展,紋飾開始變得更加復雜。“黑漆古”拋光術的發(fā)明使銅鏡表面達到光可鑒人的效果。該工藝以漆油為基礎,混合石粉與天然膠制成涂料,經反復髹漆、陰干、打磨后形成黑亮保護層,兼具防腐與增光功能。到了唐代,銅鏡磨制技術和工藝都達到高峰。
至遲從漢代起,無論官府作坊還是民間市井,均存在專職“磨鏡匠”群體。他們使用毛氈、磨鏡磚等材料,通過刮刀修整鏡面、磨鏡藥研磨、光亮劑拋光等步驟恢復銅鏡光澤。
如今,博物館銅鏡的正面為何“羞于一見”?這是因為銅鏡正面經過精細打磨后較薄且易磨損,歷經千年氧化早已斑駁,其打磨痕跡和氧化層成為歷史信息載體,在現(xiàn)代文物修復中被禁止隨意打磨,僅允許清除一些有害銹。
博物館中展示的銅鏡背面,通常飾有精美的浮雕、銘文、神獸紋樣或吉祥圖案,紋飾較厚或覆蓋保護層,成了古人留給我們的“藝術日記”。這些紋飾是研究古代工藝、社會、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??梢哉f,古人把故事刻在背面供人觀閱,正面則留給歲月默默訴說。
在古都洛陽,出土銅鏡的數(shù)量已超過2000面,時代序列完整,題材廣泛,種類豐富,其中不乏工藝精湛的珍品。
洛陽博物館展陳的唐代金銀平脫花鳥紋銅鏡,可謂館中珍藏。銅鏡為八出葵花形,直徑30.5厘米,重量2740克,鏡的背面猶如一座微型花園:正中有一個半圓形鏡鈕,鏡鈕周圍以兩周銀絲和銀繩索紋間隔出兩重紋飾,主體紋飾有金銀片制成的覆瓣蓮花、牡丹等各色花卉、飛蝶及銜綬的鸞鳳。
在金銀交相輝映下,這面銅鏡時至今日依然流光溢彩,其奧秘就在于“金銀平脫”工藝。即用金銀薄片裁成紋樣,粘貼于銅器漆面上,周邊再用漆涂滿,經研磨拋光再鏨花,形成富麗堂皇、精麗雅致的藝術效果。它從最早出現(xiàn)于商代的金銀箔貼花技術演變而來,后經歷了戰(zhàn)國、漢代較長時期的發(fā)展。到了唐代,工匠將“金銀平脫”創(chuàng)造性地運用在銅鏡之上。
為使紋飾更加華美生動,工匠還會用雕刀在金屬飾片內部雕刻極細線條,這道工序被稱為“游絲毛雕”。該工藝制作的銅鏡極其耗時耗金,在唐代中后期就極少生產,這面精工細作又保存完整的金銀平脫花鳥紋銅鏡,更顯彌足珍貴。
近年來,河南博物院推出仿古銅鏡修復體驗套裝,觀眾可通過刮磨、上漆等步驟模擬文物修復過程。洛陽博物館以館藏金銀平脫花鳥紋銅鏡為原型設計的“朱顏鏡”,提取古銅鏡蓮花、鸞鳳等紋飾元素,采用粉金配色與現(xiàn)代鏡面工藝,成功“圈粉”當下的年輕人。
鏡映千年。銅鏡曾躺在妝匣聽過環(huán)佩叮咚,曾被打破重圓見證愛情堅貞,也曾懸于公堂剖開人心魍魎。最后,它銹成一片銅綠,卻仍在博物館的柔光中訴說歷史,展現(xiàn)那歷經千年不曾褪色的文化之光。
(趙曉軍 作者為河南省洛陽市文物局局長,本報記者張文豪采訪整理)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www.blogvestidosde15.com/showinfo-33-353222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